10月31日,中央层面通报的两起形式主义典型问题里,湖南耒阳的“童车产业闹剧”戳中了很多人的“槽点”——当年喊得震天响的“百亿级童车小镇”,如今掀开盖子一看,居然只有2栋厂房、5家小微企业,连100个工人都凑不齐。
这事得从2019年说起。当时耒阳市一拍脑袋要搞“童车产业集群”,宣传册上写着“引进60余家企业、打造百亿产值”,可五六年过去了,现实却打了脸:产业园仅建成2栋厂房,入驻的只有1家童车组装企业和4家配套小厂,2024年全年产值才2165万元,税收刚过25.7万——别说“百亿”,连宣传数的零头都不及。
为啥会闹这么大的笑话?说到底还是“政绩思维”在作祟。当地政府怕是把“产业规划”当成了“晋升筹码”:不管耒阳有没有童车产业基础,不管产业链能不能配套,先画个“百亿蓝图”,再把数据往高了报,至于企业能不能存活、产值能不能落地,反而成了“次要问题”。就像网友说的,“当地眼里只有‘纸面成绩’,哪管地上的厂房冷不冷、工人少不少”。
更让人惋惜的是,这种“拍脑袋”的决策,耽误的不只是童车产业。耒阳本来有有色金属、煤炭等传统产业,好好深耕说不定能做成优势集群,结果把人力、财力砸到了不沾边的童车产业,反而挤占了培育优势产业的资源,错失了真正的发展机遇。
产业培育从来不是“口号游戏”,百亿集群也不是“画饼就能成”。要知道,从0到1做产业,得看资源禀赋,得拼产业链配套,得靠政策稳扎稳打——少了这些,再美的蓝图也只是泡沫。就像耒阳的这个“童车小镇”,喊了五年“百亿”,到头来还是“2栋厂房”的冷场面,说到底就是忘了“因地制宜”这四个字。
其实想想,地方发展哪有什么“捷径”?无非是把“实事求是”刻进脑子里,把“立足实际”落到行动上。要是连“脚下的土地”都不看,光盯着“天上的馅饼”,再大的“百亿梦”,也只能是一场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