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逛山姆的会员群里炸开了——不是因为网红麻薯断货,而是手机里的山姆APP又双叒更新了。从“优化界面”到“越用越闹心”,不少老会员点开新版本的第一反应是:这到底是在提升体验,还是在试探我们的忍耐力?

“以前看配料表点一下就行,现在得翻三次‘更多信息’;原本写实的牛排图,现在P得像米其林广告,拿到手才发现比图片小一圈;连找‘我的订单’都要在新界面里绕个弯,家里老人直接说‘再也不用了’。”北京的张女士是山姆5年会员,她翻出手机里的APP截图,吐槽里带着明显的无奈:“每月一两次更新,每次都说是‘优化体验’,可体验怎么越优化越差?”

这样的吐槽不是个例。在山姆APP的评论区,“藏配料表”“图片过度美化”“交互烦琐”的差评已经刷了几百条,甚至有用户直接卸载:“花260块会员费不是为了找罪受的。”面对满屏质疑,山姆3日深夜在社交平台发了条声明,依然是熟悉的“会员第一”和“致力于提升体验”,但底下的评论里,有人回“别拿口号当遮羞布”,有人问“你们自己用过新版本吗?”,更有人直接贴出之前配料表风波的截图:“上次的教训还没忘?”

山姆频繁更新APP是不是在玩套路

其实,用户的不满早就不是“APP难用”这么简单。最近半年,山姆的“变味”已经让不少老会员犯嘀咕:以前主打“稀缺感”的进口零食悄悄下架,货架上多了不少超市里随处可见的饼干;原本“会员专属”的折扣商品,现在跟普通超市的促销款没两样;连APP都开始学起了某些平台的“花里胡哨”,有人直言:“这是想把会员当韭菜割?”

要知道,山姆当初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,靠的就是“精准击中中产需求”——不用凑单、不用比价,买的是“不用动脑子的放心”。但现在呢?配料表藏着掖着,界面越做越复杂,核心商品“大众化”,难免让人怀疑:山姆是不是忘了自己为什么被需要?

更严重的是,这次APP风波已经从“产品问题”上升到“品牌信任危机”。有会员翻出之前的配料表争议,问“为什么同样的错误要犯两次?”;有人说“如果高管觉得‘山姆’两个字就能让人无脑买单,那才是真的傻”;甚至有网友调侃:“现在连山姆的高管能力都被讨论了,这在商超圈真是‘活久见’。”

山姆频繁更新APP是不是在玩套路

其实消费者要的从来都不复杂:要么保持你的“高端稀缺”,要么踏踏实实地做“实用超市”,最怕的是两边都不沾——想割韭菜又要立“会员至上”的人设,想变大众化又放不下过去的“中产优越感”。就像一位重庆会员跟我说的:“我花260块会员费,买的是‘山姆的眼光’,不是‘要跟APP较劲的麻烦’。”

中国市场很大,容得下不同风格、不同定位的超市,但容不下“不把用户当回事”的品牌。山姆如果真的想留住会员,与其在APP上“自嗨式更新”,不如好好听听用户的声音:把配料表放回来,把界面做简单,把“稀缺感”找回来——毕竟,用脚投票的消费者,从来不会给品牌第二次“试错”的机会。

希望山姆这次能真的“听见意见”,而不是把“优化体验”变成又一句空口号。毕竟,信任这东西,碎了就再也粘不回去了。

山姆频繁更新APP是不是在玩套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