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啥这个“访客”这么难拍?阿特拉斯的“火”,源于两个词:稀缺、难啃。

它是人类已知的第三颗星际天体——前两个是2017年的“奥陌陌”、2019年的“鲍里索夫”,之后6年没再发现新的;更特别的是它的“出身”:来自银河系中心,年龄约30亿到110亿岁,比46亿岁的太阳系“年长”不少。

但想“捕捉”它,比“在黑夜里找一公里外的萤火虫”还难。刘建军(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)打了个通俗的比方:“它每秒跑58千米,比还快;彗核只有5.6千米大,相当于一个小县城;亮度呢?不到火星的万分之一——就像你想拍远处的人,结果面前站了个大太阳,啥都看不见。”

地基望远镜没法用,太阳刚好挡在地球和阿特拉斯中间,科研人员只好把目光投向太空——天问一号,成了“最后的希望”。

火星探测器“兼职”拍星际:把相机用到极致天问一号的高分辨率相机,本来是为拍火星表面设计的——拍明亮的火星,用毫秒级曝光就行;但拍3000万千米外的阿特拉斯,得“超纲”:
  • 速度差:阿特拉斯和天问一号的相对速度是86千米/秒,相当于两辆高铁对着开,相机得“咬”住目标不松,对平台控制精度的要求,比“用筷子夹苍蝇”还高;
  • 曝光时间:原本的“毫秒快门”改成最长曝光,每隔1.5秒拍一张——“就像你用手机拍星星,得按住快门好几秒,还得端稳了,不然全是糊的”;
  • 位置计算:团队反复模拟了上百次,才确定“阿特拉斯会出现在相机视野里的哪个角落”。

10月1日到4日,天问一号终于“出手”:它在火星轨道调整姿态,对准3000万千米外的“小亮点”,一连拍了30秒的系列图像。当这些图像拼成动画,阿特拉斯的运动轨迹终于露了脸——一个微弱的光点,在黑色背景里缓缓移动,像宇宙写的“小纸条”。

拍它,到底有啥用?有网友留言:“火星探测器还能兼职拍星际访客?这也太‘不务正业’了!”但在科研人员眼里,这张“模糊的照片”,藏着太阳系外的大秘密:
  • 看“银河系的装修风格”:阿特拉斯的彗尾有数千千米长,可能含有水银和二氧化碳——这些成分,能帮我们猜一猜“银河系其他地方的天体,是怎么形成的”;
  • 验证探测器的“全能性”:天问一号已经在火星轨道跑了5年,这次“跨界”,证明它不仅能拍火星,还能“应付”更遥远的目标——就像你买了个烤箱,居然能用来做酸奶,意外却惊喜;
  • 为未来打基础:天问二号很快要去探测小行星,这次“拍阿特拉斯”,相当于“提前练了手”。

当我们看着天问一号拍回来的照片,其实看到的是人类对宇宙的“贪心”——我们不仅想知道“火星上有没有水”,还想知道“银河系里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‘邻居’”。阿特拉斯不是“偶然的访客”,而是宇宙给我们的“邀请函”:“来呀,看看太阳系外的世界。”

阿特拉斯还在太阳系里“逛”,天问一号的照片已经送到科学家的电脑里。有人说这是“火星探测器的副业比主业精彩”,但其实,每一次“副业”,都是人类对宇宙认知的“增量”——就像你本来要去超市买牛奶,结果路上捡到了一颗星星,拆开包装,里面是整个银河系的秘密。

中国抓拍到的星际来客到底什么来头